“流水线”教学,套路化答题:考研产业化隐患露头
2022年全国考研报名人数达457万人,流水线连续7年保持高增长趋势。教学激烈竞争之下,套路题考选择考研机构的化答学生越来越多,考研的研产业化隐患“产业链条”愈发完备。满足了部分学生学习需求的流水线同时,其暴露出的教学一些乱象也让部分学生陷入低效竞争,甚至给高校招生工作带来了新的套路题考问题。
考研辅导成了“硬需求”
从北京“双一流”院校,化答到西南地区重点高校,研产业化隐患最后调剂到“双非”,流水线“我连考3年,教学感觉一年比一年难”,套路题考历经“三战”的化答考生宋宜告诉半月谈记者,虽然自己的研产业化隐患目标院校在逐年下调,但备考起来每年都觉得比上一年更吃力。
报考人数上升的同时,也推高了多个专业的复试分数线。以新闻传播专业为例,考研复试国家分数线(A区)高达创纪录的367分,比去年高出12分。多个院校新传专业复试线跨过400分,整体报录比高达14:1。此外,经济学、文学、管理学、法学等多个专业分数线都上涨10分以上。
考研人数增长迅速,报录比逐年提升。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在110万左右,这意味着457万考生中将有约3/4的人落榜。“上岸”,成了许多考生最大的心愿。
越来越多人加入考研大军,也让一些人捕捉到了新的市场信号。“只要肯下功夫,就能赚到钱。”一位考研机构负责人认为,目前考研培训市场大、需求细,不同规模的机构都能找到消费群体。“与学科类辅导相比,考研培训的服务没什么不同,产业化特征已经十分明显。”这位负责人说。
考研学生在上网课
《中国考研培训行业白皮书2021》显示,中国考研培训市场规模已超110亿元,年增长达30%以上。多家市场机构预测,2024年考研产业市场规模或将超过200亿元。
对于部分考生而言,考研培训确实是“硬需求”。据市场机构统计,有约22%考生在考研培训中支出超过了1万元。一位考生告诉半月谈记者,动辄几千上万的培训费成了自己最大的生活开销,“但只要能‘上岸’,贵也值得。”一名跨考不同专业的考生也表示:“找对考研机构很重要,刚备考时一头雾水,如果没人带着梳理考点,自己很难弄明白。”
部分机构存在“虚把式”
“考研的人太多了,不敢不报班。”某高校大三胡同学说,“剧场效应”在考研群体中普遍存在,虽然录取人数变化不大,但参加考研培训的人只会越来越多,形成了“焦虑传递”。
市场“野蛮生长”,考生和考研机构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这一方面能够帮助考生填充信息盲区,另一方面也给一些“虚把式”问题留下了死角。
教育部《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指出,严禁招生单位内部人员举办或参与考试招生辅导活动。出于此,高校普遍不允许在校师生参与考研辅导。一位机构老师表示,培训机构老师大多使用化名,很少透露个人信息。
“从授课老师到助教,几乎都是兼职,流动很大。”北京某培训机构老师透露,自己并没有考研经历,但也在机构讲授专业课。相比授课老师,其他岗位则显得更为随意。一名考研机构负责人告诉半月谈记者,负责批改作业的多是从学生群里临时拉来的,招聘时几乎没有门槛,“要求很低,批改快速简单即可”。
“现在机构之间竞争也非常激烈,为了争夺生源,甚至会互相举报各自存在的问题。”一位考研机构负责人告诉半月谈记者,有些机构为了吸引考生,会收集整理研究生导师的私人信息。
从职业经历到性格特点,一些机构整理的导师“资料”会在统一汇总后出售给考生。一位研究生导师表示:“在面试阶段,不少考生尽管没有见过老师,但对面试老师已经非常熟悉。”
半月谈记者了解到,一些机构宣称在学校内部有“人情网络”。一名考生反映,有的机构老师上课直播时称“学校招生办老师也在直播间”,这让她觉得这所机构“很靠谱”。多名受访人士表示,一些机构打着“与学校关系好”的旗号,实际上并不会提供有用的信息。
量质并举,创新招生机制
部分高校老师认为,考研机构“流水线式”教学,对高校选拔学生造成了一定影响。有高校教师表示,批改考研试卷时,经常遇到模板化、套路化的答案,“有些试卷答案如出一辙,看不到学生自己的思考”。
“在培训机构的全方位‘武装’下,考生笔试分数越来越高,但招进来后发现,专业素养并没有什么提升。”一位高校老师认为,研究生考试应试化现象越来越严重。
对此,多所知名高校也开始积极推进考纲改革,例如在考试中增加“主题写作”“人文基础”等灵活度较高的科目。此外,广东、北京多地教育部门也在推进招生制度改革,如健全“申请-考核”选拔机制、扩大直博生比例等。
受访人士指出,考研热潮持续,在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更应做到量质并举,减少不合理的竞争形态,从招生关开始关注研究生专业素质培养。
“在‘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思维下,许多考生唯恐落于人后,不得不加入这场过度竞争中。”湖南科技大学教授黄洪珍认为,考研培训市场亟待有效的监管规范,进一步来说,培养高素质人才要警惕过度的考研产业化,多在学术教育上做“加法”,在应试竞争中做“减法”。
半月谈记者:熊嘉艺 谢樱 | 编辑:孙文豪
责编:郭艳慧
校对:秦黛新
(责任编辑:时尚)
-
四季度已过半,2022年中国经济“期末考”临近交卷。如何“冲刺”?2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作出部署:抓实抓好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全面落地见效,巩固经济回稳向上基础;决定向地方派出督导工作组,促前 ...[详细]
-
封面新闻记者 滕晗4月15日,国新办举行一季度银行业保险业运行发展情况发布会,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首席检查官、办公厅主任、新闻发言人王朝弟在会上表示,当前,出现了一些高风险金融机构,但是这不会影响中国银 ...[详细]
-
昨天4月14日)0-24时,安徽省六安市新增无症状感染者27例裕安区22例、霍邱3例、金安2例),均在定点医院接受医学隔离观察。新增无症状感染者情况如下:无症状感染者178:赵某某,男,48岁,居住地 ...[详细]
-
炒股就看,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来源:财通社作者:谭缘股份有限公司6138.HK)原行长吕天君接受审查调查。三月底刚刚辞任据黑龙江省纪委监委网站,哈尔滨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原党委委 ...[详细]
-
高盛:一旦美联储政策明朗,美元将见顶,2023年看好韩元看空印度卢比
:一旦美联储政策明朗,美元将见顶,2023年看好韩元看空印度卢比来源:华尔街见闻 朱雪莹高盛表示,欧洲虽暂离险境,但欧元前景仍不明朗;日元究竟走向何方,关键是YCC政策和明年美国经济是否衰退;英国衰退 ...[详细]
-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林靖第7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2022年4月15日公安部新闻发言人李国忠在新闻发布会上通报,一年来,公安机关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精准有效,全国公安机关去年共 ...[详细]
-
共进股份去年营收首破百亿 迈向“共进制造2025”高质量发展元年
4月15日,603118)发布2021年年度报告。2021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8.08亿元,同比增长22.24%;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96亿元,同比增长14.08%。闯入百亿规模,持 ...[详细]
-
中新社北京4月15日电记者 高凯)中国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和中共中央宣传部出版局15日发布《关于加强网络视听节目平台游戏直播管理的通知》下称通知),其中强调,严禁违法失德人员利用直播发声 ...[详细]
-
顺义区融媒体中心消息 11月22日,区委书记高朋主持召开顺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第二百六十八次会议。区委副书记、区长龚宗元,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宋建明,区委副书记张金玲参加。会议指出,当前 ...[详细]
-
背后的原因也显而易见俄罗斯列宁格勒地区,“北溪-2”天然气管道起点的压气站。“北溪-2”项目将俄罗斯天然气输送到德国,再通过德国干线管道输送到欧洲其他国家。图/澎湃影像俄罗斯卢布结算新政冲击了谁文/管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