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 > 增额终身寿险被点名 人身险负面清单发布

增额终身寿险被点名 人身险负面清单发布

2025-07-08 22:39:42 [焦点] 来源:老有所终网

来源:北京商报

买到手的增额终身保险发现是“图片仅供参考”?保险代理人销售时不按“套路”出牌?很多消费者进退两难,如何放心买保险成了一大难题。寿险身险1月15日,被点北京商报记者从业内获悉,名人银保监会人身险部近期向人身险公司发布人身保险产品“负面清单”(2023版)(以下简称“2023版负面清单”)。负面发布与2022版负面清单相比,清单新增了增额终身寿险、增额终身养老年金产品相关的寿险身险问题,如增额终身寿险减保规则不明确等。被点

“负面清单”不仅是名人险企产品开发的对照参考模板,更是负面发布消费者避坑的指南。根据2023版负面清单新增问题,清单消费者要想买保险更放心,增额终身该怎样避开雷区?寿险身险以及2023版负面清单中关于增额终身寿险等产品还列举了哪些“负面教材”?

热门险种再被点名

人身保险产品负面清单再次更新。

1月15日,被点北京商报记者从业内获悉,银保监会人身险部近期向行业内人身险公司发布2023版负面清单。与2022版负面清单相比,2023版负面清单新增8条至90条。

值得注意的是,2022版负面清单就已经重点提及了增额终身寿险产品在责任设计、营销层面所存在的问题。此次2023版负面清单再次将增额终身寿险等产品推至聚光灯下,具体而言,2023版负面清单剑指当下热门险种增额终身寿险存在减保规则不明确、定价附加费用率假设较公司实际销售费用显著偏低、利润测试投资收益假设与公司实际经营情况存在较大偏差在内的三个问题。

除了增额终身寿险,2023版负面清单新增的相关问题还涉及养老年金产品等。如2023版负面清单列出“养老年金产品通过调整降低产品前期的身故利益来贴补增加后期生存给付的利益,并在产品宣传时承诺超定价利率的长期高回报”这一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增额终身寿险不止一次被点名,该险种存在的销售误导、利用加保规则变相突破定价等乱象也不可忽视。

2022年11月18日,银保监会发布通报指出,随着增额终身寿险产品受到市场关注,个别公司激进经营,行业恶性竞争现象有所抬头。如弘康人寿、中华联合人寿共2款增额终身寿险产品定价假设的附加费用率较实际销售费用显著偏低。小康人寿2款增额终身寿险,利润测试的投资收益假设与经营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偏差。银保监会人身险部已要求上述公司立即停止销售有关产品,并进行全面排查整改。

此外,行业协会也发出提示,如中国精算师协会指出,有的保险营销员在销售增额终身寿险产品过程中涉嫌误导性宣传,增额终身寿险并非“稳赚不赔”,请消费者予以警惕。

减保不明易引纠纷

增额终身寿险减保指什么?增额终身寿险投保后有一定的灵活性,可以追加或减少保额,减保规则指的是保险公司对减保的限制条款。

这意味着增额终身寿险减保取现规则不明确,则容易侵害消费者权益。

“从定价的角度,增额终身寿险的减保取现功能,未必按照减保取现的额度,按比例递减。同时,这个比例按什么计算、减保取现的额度是按基本保额或原保费的比例递减还是按照增加之后,减保取现当下的保险金额和现金价值的额度等比例递减,很多约定不够明确。如此一来,保险公司就多了足够的自我裁夺权,在未来会带来很多纠纷。”英国精算师协会会员及泰生元精算咨询公司创始人毛艳辉表示。

毛艳辉进一步表示,客户在减保取现的过程中,该承担哪些费用也并不明确,前期的销售费用,甚至因减保取现带来的人力成本、运营费用等,在定价的过程中并未明确。在产品定价与准备金提取时,既然有减保取现的功能,就会预留出更多的费用与准备金,这样对长期持有的客户以及对产品的投资收益都有不利影响,对保险公司后期兑现有竞争的保底给付,也有巨大压力。

与2022版负面清单对比,2023版负面清单还首次列出了同样备受消费者关注的养老年金产品存在的问题。

众所周知,养老年金产品主要有累计期与领取期两个时期,在毛艳辉看来,负面清单里提及“通过调整降低产品前期的身故利益来贴补增加后期生存给付的利益”主要指降低前期累积期身故利益来贴补增加领取期生存利益的给付,这种利益调整实际上给生存期给付利益带来的实际收益并不大,但仍然会侵害在累积期身故的保单持有人权益。在产品宣传时承诺超定价利率的长期高回报,属于销售误导,容易给客户带来不切实际预期的同时,在客户明白后,易产生大量退保。这对保单持有人、销售人员、保险公司而言,都会承受损失。

按需投保斟酌“为何选”

由于增额终身寿险减保灵活,再加上前期现金价值较高,能够通过减保达到理财的效果,成了增额终身寿险走红的原因之一。

而每款产品在不同的周期和选择不同缴费年限时,现金价值的高低都不一样,减保规则在其中需要重点关注,不同产品因为减保规则的不同,能领取的现金价值也不一样。“从增额终身寿险产品的减保规则层面出发,通过保险工具储备的钱最终是要拿出来用的,所以能否灵活地拿出来用,能拿出多少、怎么拿,都有哪些条件约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为了满足需要,消费者要对减保规则做认真的研究和分析。”有保险从业人员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

除了从产品角度出发,消费者还需要从自身需求出发考虑如何作出最理想的选择。“从选择保险开始,就要考虑清楚为什么选择保险,通过保险做这份准备要解决什么问题,预计会在什么时间动用、动用多少,这些因素都需要认真考虑,因为不同条件下也会影响我们对产品的选择。”上述保险从业人员补充表示。

显然,“负面清单”对人身险市场起到了积极的纠偏作用,不仅可以从源头规范不当行为,也为消费者指明了方向。“买保险作为资产配置中最重要的一个配置,要从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一角度出发,即关注问题和目标本身,不要把保险仅当理财工具看待。”毛艳辉如是表示。

在资深精算师徐昱琛看来,每年负面清单扩容,会根据社会发展、产品发展情况进行更新。整体而言,保险条款较为复杂,保险产品的简化或通俗化任重道远,从消费者角度来说,可以找到能提供长期服务的保险专业人士,因为保险的服务具有中长期这一属性。对于保险公司而言,要在产品开发过程中严格遵守相关规则,尤其是每年的新规,比如减保、定价、费用方面,要做到完整地宣传保险产品。

北京商报记者 陈婷婷 胡永新

(责任编辑:综合)

推荐文章
  • 合并德邦后,京东承诺缴齐员工五险一金

    合并德邦后,京东承诺缴齐员工五险一金 距离京东物流官宣收购德邦快递已经过去了9个月,二者之间的合并进展也逐步披露。11月22日,京东集团创始人、董事会主席刘强东发布内部信,提出要以高管降薪等多种方式提升员工待遇。尤其对于德邦,内部信提及设 ...[详细]
  • 风口掘金丨政策面与基本面共振,储能市场有望迎来量利齐升,机构:看好产业链这两个环节

    风口掘金丨政策面与基本面共振,储能市场有望迎来量利齐升,机构:看好产业链这两个环节 投资建议:大储为主,看好储能产业链的集成商及电池环节华宝证券指出,在我国,大储占比超过95%,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结合政策面和产业基本面,加上国内独立/共享储能商业模式逐渐理顺,储能收益来源更加丰富 ...[详细]
  • 坚持中西医结合,提高治愈率,降低重症率和病亡率

    坚持中西医结合,提高治愈率,降低重症率和病亡率 每经记者 李宣璋 每经编辑 陈 旭 1月9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第十版诊疗方案有关情况。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在发布会上表示,当前,医疗救治是新冠疫情防控工作的 ...[详细]
  • 2022食品安全与健康流言榜公布,澄清零添加、草莓农残真相

    2022食品安全与健康流言榜公布,澄清零添加、草莓农残真相 转自:贝壳财经据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与中国科协科学辟谣平台近日共同发布的“2022年食品安全与健康流言榜”显示,“保质期长的牛奶是因为加了防腐剂”“空气炸锅烹调食物可能产生致癌物”“草莓是最‘脏’的水 ...[详细]
  • 上半年,这类保险销售流失近50万人

    上半年,这类保险销售流失近50万人 来源:国际金融报上半年受市场波动影响,5家上市险企总投资收益同比均出现下滑,总投资收益率大多在4%左右。对于下半年权益投资,险企高管均抱有积极态度,对权益市场发展充满信心。五大上市险企2022年半年报 ...[详细]
  • 投资人手撕罗永浩,背后有哪些隐情

    投资人手撕罗永浩,背后有哪些隐情 1月7日凌晨,锤子科技早期投资人、紫辉创投郑刚在朋友圈公开炮轰罗永浩,指责他三年不开股东会、势利眼、不道德,“我联合了几十位投资人发起回购。你等着,罗永浩!”“你不能用一个小小的东西来要求别人放弃权利 ...[详细]
  • 秦刚同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通电话

    秦刚同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通电话 2023年1月9日,外交部长秦刚应约同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通电话。秦刚表示,在两国元首战略引领下,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保持高水平发展,各领域交流合作深入推进,友好民意基础持续巩固。中俄关系建立 ...[详细]
  • 如果日本央行结束负利率 日元未来怎么走?

    如果日本央行结束负利率 日元未来怎么走? 来源:华尔街见闻 葛佳明野村证券认为,市场已经对日本央行放弃负利率政策定价,影响未来日元走势的关键在于市场对其进一步加息的预期。日元成为了2023年开年的市场焦点,投资者们开始押注日本央行收紧政策,日 ...[详细]
  • 政策外生育能否享受生育保险待遇

    政策外生育能否享受生育保险待遇 编辑 | 翟瑞民即便已缴纳生育保险费多年,但政策外生育的职工长期以来无法享受到生育保险待遇。三孩生育政策实施后,在鼓励生育政策背景下,这一现状有望得到改变。2022年8月16日,国家17个部门联合发布 ...[详细]
  • 美科技巨头纷纷裁员 行业大势已去?

    美科技巨头纷纷裁员 行业大势已去? 来源:金十数据新一轮科技公司裁员浪潮表明,科技公司高管们的心态已经从增长至上转向“明哲保身”。2022年,小型初创公司和科技巨头都刹住了扩张的势头,某些科技巨头们的举措证明紧缩时代才刚刚拉开帷幕,他们 ...[详细]
热点阅读